易武被譽為「貢茶之鄉(xiāng)」,并以“香揚水柔”的風格獨樹一幟。但令人納悶的是:頂著優(yōu)質的古樹茶資源與歷史美譽,但近二十年來,令人追捧的的中期茶,易武卻寥寥無幾,遠比不上同期的布朗山茶區(qū)的炙手可熱。
什么樣的茶更具陳化的潛力呢?一定需要有豐富的內含物質與相當程度的苦與澀作為支撐,一般人總以「香揚水柔」一筆概括易武茶,事實上落水洞、大漆樹、高山寨、刮風寨也許會讓你有所改觀。
再者嚴謹?shù)闹撇韫に嚫顷P鍵:易武多山、多溪澗,茶區(qū)偏遠路途崎嶇,運輸耗時過長,往往錯失鮮葉最佳的制作時間,又再加上工序標準不一,導致無法將易武茶的香氣及風味在最理想的狀態(tài)下封存;易武茶有再好的先天的稟賦,沒有工藝要求就無法談今日的品質,遑論期待更好的未來。
更有甚者,近年大眾普遍將目光投注在山頭或產區(qū),忽視調和各產區(qū)不同的特性的拼配能力,也忽略了制茶工藝的重要性,為追求新茶時的香甜柔順而采取輕揉捻與拋條,導致后期風味單調甚至淡??;空有好原料,但少了為后期陳化所做的努力,易武有好茶,卻無法更上一層樓。
過分強調香揚水柔至柔,并非全然易武之福,揚長補短,剛柔并濟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。